2020年4月20日,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《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》(简称《意见》),《意见》中就如何加强专利、商业秘密、商标、著作权和植物品种等领域知识产权保护进行了探讨。尽管这一计划中的许多内容与2020年1月中美签订的第一阶段贸易协定的内容重复,但这一新计划涵盖范围更全面,中国将全面致力于改革其知识产权制度,包括药品等专利法领域、著作权、商标、盗版和仿冒、商业秘密和反不正当竞争、电子商务、数字文化领域、信息共享、信用机制、取证程序、纠纷解决以及加强执法等。
我们总结了《意见》涉及的重要内容,括号中的日期是新举措计划完成的时限。
著作权
- 研究出台著作权和邻接权执法保护指南 (2020年10月底前完成)
- 研究制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办法 (2021年12月底前完成)
- 开展体育赛事转播版权保护调查研究 (2021年12月底前完成)
商标
- 制定出台商标侵权判断标准 (2020年6月底前完成)
- 修订集体商标、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
- 推进地理标志保护立法研究,开展立法项目评估 (2021年12月底前完成)
- 制定出台销毁侵权假冒商品的政策文件 (2020年7月底前完成)
- 商标注册平均审查周期缩短至4个月以内 (2021年12月底前完成)
商业秘密,反不正当竞争
- 修改商业秘密法,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,加强商业秘密和保密商务信息保护
- 强化行政许可过程中的商业秘密和保密商务信息保护 (2020年10月底前完成)
- 修订关于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、包装、装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 (持续推进)
- 开展重点领域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不正当竞争行为 (持续推进)
电子商务
- 电子商务法修改,强化电商平台责任,落实民法典侵权责任,加强电商领域知识产权保护
- 探索开展电商平台知识产权数据资源共享试点工作,指导电商平台有效运用专利权评价报告快速处置专利侵权投诉 (2021年12月底前完成)
- 要求网站平台删除具体侵权链接,关闭侵权账号,依法关闭侵权假冒网站,停止侵权信息传播,打击利用版权诉讼进行投机性牟利等行为 (2021年12月底前完成)
数字文化产业
- 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证据规则 (持续推进)
- 加大文化市场知识产权执法力度,深入开展网络表演、网络音乐、网络动漫市场规范整治行动,严查侵犯知识产权案件 (持续推进)
信息共享机制
- 建立国家知识产权局与最高人民法院数据信息交换网络专线,明确信息交换范围
- 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大数据中心建设 (持续推进)
- 加强侵权假冒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(持续推进)
- 推动建立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信息系统平台 (持续推进)
- 公开发布海关知识产权执法行动信息的制度 (2020年4月底前完成)
信用机制
- 开展知识产权领域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监管试点 (2021年12月底前完成并持续推进)
- 推动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联通,加强知识产权出质登记、行政许可、行政处罚、抽查检查结果等共享公示 (2021年12月底前完成)
- 公布全国查处重大侵权盗版案件名单。对软件使用情况进行年度核查并向社会公布 (2020年8月底前完成并持续推进)
取证程序
- 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公证悬赏取证试点,开发并推广应用统一的公证悬赏取证平台 (2021年12月底前完成)
- 研究出台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文书认证、证人证言等证据规则 (2020年10月底前完成)
新的纠纷解决机制
- 完善知识产权侵权纠纷鉴定体系,研究建立侵权损害评估制度 (持续推进)
- 设立中国国际知识产权仲裁委员会 (2020年12月底前完成)
- 开展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协议司法确认试点,支持设立知识产权领域人民调解组织和律师调解工作室 (持续推进)
- 开展知识产权仲裁、调解优先推荐试点。加大知识产权仲裁、调解组织和公证机构培育力度 (2021年12月底前完成)
知识产权执法
- 组织开展知识产权执法保护专项行动,组织销毁侵权假冒商品,从重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 (持续推进)
- 开展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行动。推动先进地区开展版权新业态、新领域案件查处工作 (持续推进)
- 开展套牌侵权产品、假冒产品现场销毁活动
关于《意见》的全文,请点击以下“阅读原文
English